科技行业资讯门户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蜂耘网 人物报道】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出生于福建闽清,马来西亚归侨,中国肝胆外科创始人和开拓者。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2月3日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19年1月14日响应号召,光荣退休。2021年5月22日,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先生病逝,享年99岁。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颁奖词: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他从医70多年,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他曾创造多个医学第一

●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

●提出肝脏分为“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

●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他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36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他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传奇人生。

 

一、那个时代那些儿时的苦难

 

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

 

1922年8月31日(民国十一年),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白樟乡的一个贫苦农家。由于家庭贫困,为了养家糊口,吴孟超的父亲和几个同乡的人一起去了南洋打工挣钱。那个时候,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小孟超也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直到三岁时才会走路。

 

有的时候,小孟超实在饿的不行了,就往外婆家里跑。舅舅见到他瘦的皮包骨头,很是心疼,于是去田地里捉几只青蛙,回来炖了给他补补。母亲常说,那段时间如果没有舅舅,根本熬不过来。最终,迫于生计,五岁大的吴孟超就随着母亲一起,漂洋过海来到了马来西亚,投奔在这打工的父亲。

 

虽然一家人是团聚了,但是他们在这身居异国,举目无亲,相依为命,步履艰辛。为了生活,六岁的吴孟超就开始在橡胶作坊里干活。八岁起,每天天还没亮就顶着油灯,光着脚,随着父亲去橡胶林割橡胶。

 

因为父母这一辈子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他们决定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吴孟超作为家中的长子,也成为了家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在当地进步华侨办的光华中学,吴孟超上午割橡胶,下午上学,并在此接受了早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等到初中毕业时,吴孟超的双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把割胶刀玩的溜到飞起......

 

二、青年吴孟超的爱国情怀

 

不大的年纪,伟大的情怀。

 

吴孟超在光华上初中时,从国内来了一位新校长,他经常给学生讲国内的形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英勇作战的事迹,成为马来西亚华侨们的热议话题。

 

初中毕业,按照当地习俗,校方和家长是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一次的。当钱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

 

建议立刻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

 

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受到此次事件的鼓舞,初中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父母为他学做生意或去英国念书的安排。1940年1月3日,18岁的吴孟超和6名同学一起踏上了回国抗日的道路。

 

面对破碎的山河和惨遭杀戮的人民,吴孟超在种种原因不能去延安的情况下,决心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

 

“是党让人民看到中国的希望,是毛泽东和朱德为我们捐钱给延安的事专门回信,坚定了我为党奋斗终生的决心。”

 

吴孟超沉浸在无尽的感慨之中。从回到祖国的那一天起,从目睹解放上海的大军露宿街头的那一刻起,他已为自己的忠诚、自己的挚爱找到了扎根一生的土壤。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三、影响吴孟超一生的那个人

 

从高超的医术到正直的精神品质

 

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从此,开始他的医学生涯。同济医学院的“闯三关”闻名遐迩。所谓“三关”是指解剖、生理和生化,全都是口试。闯过三关的人在学习史上就留下了光荣的一页,闯不过自然不行,还有被淘汰的危险。

 

1947年1月的一天,正在做作业的吴盂超听到同学们都在兴奋地谈论着裘法祖教授的名字,说是裘教授要来给他们上课。这个消息给吴孟超带来了无比的惊喜。裘法祖是谁啊,那是在德同外科界大名鼎鼎的中国人啊!

 

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裘法祖凭着他那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在废墟中挽救了无数德国人的生命。从头到脚,人身上每个部位的手术他都能做,而且做起手术来如行云流水,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一个多余的动作也没有。连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都自愧不如,被德国人誉为“当代中国外科之父”。所以,裘法祖早就是吴孟超心中的偶像了。如果真能听他讲课,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盼望了许久,终于有一天,教导主任陪着一位英俊潇洒、白衣白裤的男子来到他们的教室,高兴地搓着双手向大家介绍说:“同学们,这就是刚从德国回国的裘法祖教授!”教导主任的话音未落,雷鸣般的掌声在教室响起,同学们纷纷站起来欢迎这位名扬中外的医学大家,坐在第一排的吴孟超更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反复打量着裘法祖教授:整洁的衣着,俊朗的面容,深邃的目光,优雅的举止……裘法祖的每一个动作都让吴盂超着迷。吴孟超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裘法祖教授讲的第一句话是:感谢同学们的掌声,我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外科学。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从那一刻,裘法祖已经成了吴盂超的偶像。吴盂超总是暗暗地想:要是哪一天能做一个像裘法祖教授一样的外科医生,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1954年至1958年,吴孟超从查房、检查病人到科研、开刀,一直与裘法祖在一起。4年的贴身学习,让吴孟超直接接触了裘氏刀法(以精准见长,手术时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尽量减少病人的创伤)。

 

“后来就学他的方法,基本到现在,我的手术开刀方法风格都是他教的”。在吴孟超的眼中,裘法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对待病人却很耐心负责,他曾亲眼看到老师趴在病床边观察患者的小便剂量。

 

“我的一举一动他都写下来,非常勤奋,非常刻苦,非常聪明,对病人非常了解。”裘老曾连用4个“非常”形容他的得意门生。

 

跟在裘法祖身边学习了2年之后,吴孟超的手术做的越来越像老师了。1956年当他转为主治医生开始独立工作时,吴孟超想到自己该怎样发展,裘法祖指点说:中国的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正是裘老指点出了中国肝胆外科的创始人,吴孟超也终生感激着这位比他大了8岁的老师。

 

裘法祖院士去世前,吴孟超每周都要与他通电话,了解恩师和母校的近况。那时吴孟超也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但一听说老师要来,都是提前站在大门外,为老师打开车门,扶老师下车,执弟子礼甚恭。

 

而老师则客气的称这个弟子为“吴教授”,一见到就笑逐开颜。当有一年中央军委授予吴孟超“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时,全场军人,只有特邀到场的裘法祖身着西装。主持人向大家介绍,这是吴孟超的老师,裘法祖已泪流满面:“我光荣啊!”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说”,裘老的教诲,吴孟超至今也没忘,“正是裘老的精神品质,一直鼓励着我走到现在,他怎样要求我,我也是怎样要求我的学生的”。

 

四、震惊国际医学界的世界外科学术大会

 

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外科的看法

 

1979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苏,英、法等六十多个国家的两千多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学术水平。

 

中国肝脏外科的创始人吴孟超和中国外科界三位泰斗级人物吴阶平、陈中伟、杨东岳荣幸地接到了大会邀请。

 

中国人的到达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在相当多西方医学界人士眼中,中国人的荣耀是中医中药,它代表的是人类古老的医学文明。而现代医学文明的源头在西方,只有西方医学家才能在这种档次的会议上成为主角和明星。

 

但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后,医学界先是在国际反华反共的包围圈中艰难创业,后来又被“文革”捆住了手脚,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数年。虽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了大门,改革开放,但由于对外交流的渠道较少,吴孟超参加会议前甚至还没完全弄清楚国外肝脏外科的发展状况。所以,外国人对中国代表团的不注意甚至轻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从大会宣读论文的目录来看,将在会上宣读肝外科论文的学者一共有三位,吴孟超排在最后,前两位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议代表。

 

为了这次会议,吴孟超“恶补”了三个月的英语,天天书不离手,一有空就拿出来又读又背。为的就是在代表着世界外科最高学术水平的大会上,不能给国人丢脸。因为要出国,吴孟超还专门定制了新的西服。

 

紧张而又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吴孟超细心听完了两个外国同行的发言后,心里有了底。所以当他走上讲台的时候,最初的那种怯意瞬间蒸发,外国人看到的是一个身材矮小、毫不起眼、但充满自信的中国人。

 

当吴盂超以流利的英语开始发言时,与会者很快改变了对他的印象。他一开口就震住了全场:“本文分析从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手术死亡率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

 

在吴孟超之前宣读肝外科论文的两名外国学者,两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术共18例,讲台上的吴孟超一个人就做了181例。

 

18:181,这是两个没有可比性的数字!吴孟超那么高的手术成功率、吴孟超自创的肝脏解剖理论、吴孟超自创的间歇性肝脏血流阻断切肝法,自然而然在会场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吴孟超接下去论述的手术指征、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死亡率、疗效评价等四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让会场上的人感到新鲜、有价值。当吴孟超结束他的发言时,台下的人好像还沉浸在他的发言里,愣了好一会儿才爆发出如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五、“魔鬼级”传奇的手术

 

他的手术技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的手术技巧,被晚辈的医生们称为“魔鬼级”。吴孟超把肝脏掌握的太透彻了,他熟练的就像那个可以解牛的庖丁,闭着眼睛就能摸出肿瘤的占位和其他脏器的位移。

 

在手术台上,吴孟超全神贯注的典型动作,是他两眼微微望向天花板时,这时他的手已在病人的腹腔里直奔那个有病的肝脏而去,手指一掐,血管的出血停止了。所有手术人员在这时大气都不敢喘——谁都知道,这是整个手术的最关键点。

 

这双手,就是吴孟超的眼睛。他的手长14厘米,不算太大,但行内人一看就知道是外科大夫的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弯曲靠拢,像鹰爪一般,是一辈子用力握手术钳所致。就是坐在那儿,吴孟超也会在跟人谈话时,不自觉的把手指捣来捣去的做手操——吴孟超最怕这双手出问题。

 

1983年,吴孟超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那颗瘤子重达600克,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记录。

 

吴孟超还有一项世界纪录保持至今,无人打破。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个像临产孕妇一样的大肚子来求治,被吴孟超诊断为肝脏巨大血管瘤。血管瘤像个马蜂窝,满满一包血,一动造成破裂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吴孟超下了手术的决心。

 

中午12点开始手术,整整做了12个小时,才把那颗巨大无比的瘤子切掉。切下来的瘤子重18公斤!术后,几个大夫疲惫的几乎抱不动那个瘤子,最后还是一位身强体壮者,蹲着马步把它抱了起来。

 

那个农民至今还好好的活着。同行们说,别说是那个年代,就是现在,这个手术的难度也大的可怕。

 

吴孟超深知,对很多人来说就医费用高昂,所以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他主张为病人节约,总是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

 

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已经能够诊断清楚,绝不会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同样如果B超能够解决问题,绝不建议他们做费用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给病人开药,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级派人来考核,那天的手术就需要取消,但吴孟超没有因此推迟手术,因为手术的是一名贫穷的农民。哪怕只是多住院一天,对他们都是负担......

 

“他都已经是顶级专家了,出差还住过经济型连锁酒店。”院士陈孝平回忆说,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吴孟超吃饭的原则是不能剩饭,自己“光盘”,还要提醒同桌的人要吃完,盘子里剩的菜他会分配下去。

 

吴老的“小气”在医院里是出了名的。去奥地利开学术会议,吴老把飞机上省下的小面包带回酒店,当第二天的早餐。后勤的人找吴老签字报销发票会很紧张,吴老会一张一张的看。下班的时候,他的声音会在走廊上回响:“关灯!关灯!怎么又不关灯!”

 

吴孟超的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主刀手术后,吴孟超会坚持尽量用手工方式缝合伤口,因为用吻合器缝合需要好几千块钱,而手工缝合是不收费的——这个传统在他工作的东方肝胆专科医院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外科医生们的一项规矩。能用普通消炎药,就不用高档抗生素;能用患者随身带来的诊断片子,就绝不做二次检查。

 

几十年来,吴孟超团队的手术平均费用,要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医院。“这种血脉传承,就是人民军医的责任担当。”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许劲松说。

 

尽管年过九旬,吴孟超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站上手术台,97岁的吴孟超两眼炯炯有神,腰板挺得直直的。40分钟的主刀手术结束后,吴孟超依然坚持自己多年的习惯,要看着助理医生点清楚所有医疗器械,将病人伤口缝合好才会放心走下手术台。

 

刚走下手术台,吴孟超又去了病房。他的“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而对病人则是“慢、细、仁”,对病人的爱由内向外地溢散。

 

吴老说,自己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传承和培养是当务之急。吴孟超先后培养出近300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吴老将奖励给他的600万元全部捐给单位用于人才培养,90岁之后还牵头建成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以下是吴孟超先生的经典语录: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

 

“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肝病治疗的禁区被突破,我常常会情不自禁的感到喜悦。”

                                 

此前,国际社会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如今,在浩瀚宇宙星空中,“吴孟超星”在天幕中熠熠生辉。

 

2021-08-03 15:48

广告

来源:蜂耘网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出生于福建闽清,马来西亚归侨,中国肝胆外科创始人和开拓者。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2月3日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声明:凡来源标明“蜂耘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蜂耘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蜂耘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热门排行

1、

2、

3、

4、

5、

6、

7、

8、

专题推荐

人物访谈

  • 一文了解查理·芒格:为什么他是巴菲特最推崇的人

    来源:
    ①巴菲特写道,“如果没有查理的灵感、智慧和参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位”;
    ②芒格曾表示,“如果世上未曾有过查理·芒格这个人,巴菲特的业绩依然会像现在这么漂亮 ”
    ③两周前,芒格还公开在节目中维护93岁的老友巴菲特。

    24 2023-11-29
  • 面壁者,拉里·佩奇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这两年,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口无遮拦,这为他的公司引来了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然而,他的好友、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却因为看不到人同样被媒体炮轰多时。他已经在公共视野中消失太久了。

    131 2022-06-15
  • 百岁中科院院士文圣常逝世!被誉为我国海浪研究的“点灯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3月21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该校教授文圣常,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0日15时37分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101岁。

    161 2022-03-21

会议活动

微信公众号

广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