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资讯门户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重构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哲学思考

【蜂耘网  人工智能】“人机关系”是指人与机器、工具之间的关系,其背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日益智能化、似人化,将来有可能出现智能机器人拥有人类的体格特征和情感方式。“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讨论不绝于耳,“人机关系”也陷入新的悖论和危机。因此,人工智能时代,重构人机关系,对于构建和谐共生的人机环境、“人机命运共同体”和美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IMG_256

 

“人机关系”的困境和悖论

人机关系在古代表现为人与工具的关系。在中国,“制器尚象”、“道技合一”体现了人与机器、工具的核心理念,强调发明和使用工具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古希腊,强调工具的制作活动必须合乎自然的运动规律,自然与人同在、人与工具同在的人机关系。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机关系出现紧张和对立,到人工智能时代人机矛盾凸显,当下,人类虽然进入智能化时代,但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工业革命阶段。因此,人类担心智能化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在认知和心理上引起恐慌,造成人机关系矛盾凸显,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工智能的伦理化问题。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层面问题,涉及模仿人类思维和能力,存在一定程度上会取代人类的威胁。如,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悖论,体现出人工智能在设计上选择两难的伦理悖论问题。人工智能在设置程序时,当路上遇见行人过马路时,是保护路人还是保护乘车人?如果是坚持保护路人原则,则这款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将没有乘客或车主会买;如果是坚持保护乘车人原则,这款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也没有人会要,因为这款人工智能的设计者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总有一天自己也会从马路上经过,何况还要考虑老年人由于行动缓慢、小孩不懂交通规则或交通灯出现故障等情况,基于这种立场,保护任何一方从伦理角度都无法作出正确选择。

 

其二,人工智能的职业化问题。人工智能的职业化是指越来越多的岗位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人来完成,而且更专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不仅包括体力活、高危险岗位,就连医生这样的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岗位也可能逐渐被机器人代替。2014年英国德勤发表的报告认为,在未来的二十年里,英国35%的工种将会被机器人代替。人工智能的职业化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大量的失业问题,当然失业只是表面的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失去劳动会使人失去价值,使生活失去意义,从而导致人的非人化,这恰恰说明了技术进步并不是人获得解放回归自然的机会,结果反而可能是人的异化,实质是失去劳动机会或者人工劳动失去意义,会导致人的存在迷惑。

 

第三,人工智能的社会化问题。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群体生活环境,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可以为人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时,人类的需求通过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能得到满足,使人与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接触频率越来越低,甚至再也无需与他人打交道,导致人不再是人的生活意义的分享者,人对于人失去了意义,于是对他人也就失去了兴趣。人之所以为人,从社会层面作为“类”人,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人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中被定义和体现的,如果人对于人失去了意义,造成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则人就变成“单向度的人”,而不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

 

第四,人工智能的情感化问题。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东西,也被称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最后一道屏障”。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拥有自我意识。如果人工智能有一天可以实现自我复制和繁殖,那么,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人工智能威胁论”并非是危言耸听。当人工智能的情感化达到自觉意识的全能系统,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具有把自身系统对象化的反思能力,以及修改自身程序的能力和独立发明新语言、新规则、新程序的创造力的程度,霍金曾警告世人的灾难性后果就不可避免了:“完美人工智能的出现就预示着人类的终结”。

 

重构“人机关系”的对策

如何重建人机关系,将成为解决人工智能时代的重大课题。

 

新型“人机关系”的伦理机制。重构人机关系的伦理机制是实现人机和谐关系的有效方法。首先,人类要建立一定的伦理规范,用以规避人机关系的伦理风险。人类在设计和制定人工智能时,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保持人与物的独立性,保持人对智能器物的支配性,要始终让智能机器带有“物”的基本属性,强化人在处理事物中的绝对控制权,让机器成为帮助人类的附属物。

 

其次,制定人工智能行业规范和标准,把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纳入评判标准,严格规范不合格人工智能的生产和使用,避免“人机关系”的矛盾冲突。让伦理规范成为制定人工智能行业规范和设计、人工智能生产和使用的重要衡量尺度。最后,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人类应该对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作出预判与防范。正如核武器,正是人们知晓其厉害性和危害性,形成严格的规范和使用公约,于1968年签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17年,SpaceX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带领一百多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一起签名,强烈呼吁“限制人工智能的开发,尤其是人工智能自主武器的开发”。

 

在智能机器的设计之初,就应该把“善”的理念嵌入人工智能中,使得人工智能自身可以根据操作系统的预设去执行遵纪守法的程序活动,从而减少危害人类的可能性,发挥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破除“人机关系”的狭隘思维。近代以来形成的紧张、冲突的人机关系,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恐慌。另一方面,人机实践与人的思维方式严重脱节。人类的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思维却停留在工业文明之前的世纪,这种思维方式的脱节表现在受工业革命维度的局限,工业革命形成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人与工具对立起来,工具的发展导致人的主体性危机,机器的发展造成人的异化。

 

要破除“人机关系”的狭隘思维,需从历史的前提与结果的关系中去把握人工智能发生的这种“异化”所带来的积极性。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和人机关系的演变历程,人工智能的本质其实是新的世界历史给予人的本质力量的另一种实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自然科学每一步向前进,都是为了人的解放所做的准备。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复杂、最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的时代,人类命运将取决于是否能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人机关系,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思维方式。

 

重塑人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明确机器的本质就是工具,无论何等高级机器终将无法取代人。机器、工具是人的机体之外所创造出来的,是人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和生存需要所存在的,是以天然物为原型的人的自然器官的延长。机器也不会颠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的自主性是受到限制的。

 

人工智能的感知系统和思维范围受到人类开发者的限定,他们很难冲破这一工具性的限制。而且,由于自然产物与人造技术物存在着本质上的来源差异,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工智能只能承担对象化的作用。其次,人工智能只是人的智力的物化。这是因为其对于自身的存在性和归宿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命运是不能进行独立思考的。人类的意识心理都可以从无意识中自我焕发出新生,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每一步,都是在历史的长河里积累出的经验,都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实践中焕发出的真知,经过反复的验证,最终凝结为文化意义上的行为和思想记忆。

 

而人工智能庞大的数据库却是人类给予的,一切信息源自于人类的实践与人脑中的观念。人工智能缺乏一种原始经验的积累,也缺失了经验生成的中间过程,所以也就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心理产物。最后,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生命要素、思维活动和情感情绪。人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基础之上的,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双重作用的过程。

 

与此同时,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以自然物质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对自然也有着感知和思维的能力。因为人类对自然的充分了解,包含着感激、热爱与敬畏之心,才让人类可以领悟和吸收自然的精华,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之最高境界。而人工智能是无机的,属于人造物,与自然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基础,只能依赖研发者给其下一个道德或者不道德的定义。

 

建构和谐共生“人机关系”。人类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重构和谐共生的“人机关系”。从自然演化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器物工具的革新,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工智能的革新和进步给人类带来的也不是只有挑战,相反的可以更好地解放人类自身,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在相互制约中促进各自的发展。“离开人的自然也是无”,同样,离开人的人工智能也同样将是无。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需要人而不仅仅是人需要它,所以构建新型人机关系必须要在人与机的关系中寻求二者的平衡,即“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新时代带动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桎梏的新力量,所以正确把握人机关系,实现国际战略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国家都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将它的积极影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结合,为技术的生长和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高科技提高生产力,创造物质精神财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增进人民福祉。同时,应辩证地看待技术催生出的“人工智能情感情绪”与人机关系的进化,谨慎对待人机关系变化所带来的“新发现”。

 

当面对“机器人难题”时,我们不应该只替业界思考具体的规范和技术性问题,而是应该从人机关系的历史和全局高度,从历史发展的前提与结果的关系中明确: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端正日益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在构建未来和谐共生的人机环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为构建“人机命运共同体”做准备,也是为构建美好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蜂耘人工智能网  责任编辑:尧光)

2022-01-11 14:37

广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讨论不绝于耳,“人机关系”也陷入新的悖论和危机。因此,人工智能时代,重构人机关系,对于构建和谐共生的人机环境、“人机命运共同体”和美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凡来源标明“蜂耘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蜂耘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蜂耘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热门排行

1、

2、

3、

4、

5、

6、

7、

8、

专题推荐

人物访谈

  • 一文了解查理·芒格:为什么他是巴菲特最推崇的人

    来源:
    ①巴菲特写道,“如果没有查理的灵感、智慧和参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位”;
    ②芒格曾表示,“如果世上未曾有过查理·芒格这个人,巴菲特的业绩依然会像现在这么漂亮 ”
    ③两周前,芒格还公开在节目中维护93岁的老友巴菲特。

    30 2023-11-29
  • 面壁者,拉里·佩奇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这两年,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口无遮拦,这为他的公司引来了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然而,他的好友、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却因为看不到人同样被媒体炮轰多时。他已经在公共视野中消失太久了。

    137 2022-06-15
  • 百岁中科院院士文圣常逝世!被誉为我国海浪研究的“点灯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3月21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该校教授文圣常,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0日15时37分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101岁。

    164 2022-03-21

会议活动

微信公众号

广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