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资讯门户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三代养桥人 铁心铸丰碑

【蜂耘网  新基建】大江奔涌千帆竞,长虹飞架起宏图。

 

金秋十月,武汉长江大桥迎来了65岁生日。65年栉风沐雨,从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到中国建桥养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武汉长江大桥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见证着一代代铁路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IMG_256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汉阳龟山至武昌蛇山,武汉长江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之上,联系着武汉三镇1300多万人的工作生活,承载着万千中华儿女关于长江母亲河的独特记忆。

 

六十五载寒来暑往,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依旧年轻。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一代代养桥人秉承“人在桥上、桥在心中”的精神,精心养护维修大桥,倾力守护“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安全畅通。

 

“桥一代”讲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

 

9月30日,秋高气爽,江水荡漾。受长江水位下降影响,武汉长江大桥的8个桥墩探出江面,显示出蔚为壮观的原貌。

 

大桥之下,晴川阁畔,91岁的刘占子在儿子刘汉胜的搀扶下凝视着这座他守了大半辈子的桥。

 

作为武汉长江大桥的第一代养桥人,刘占子尽管腿脚已不太灵活,仍然每周来“探望”一次大桥。

 

虽然年事已高,但刘占子脑海中常常浮现出一幅画面。1957年10月15日,江城沸腾,举国欢庆。这一天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不仅结束了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而且实现了京广铁路这条南北大动脉的顺利贯通,成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大标志。

 

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就坦途。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连接,改称京广铁路,让中国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大大推动了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加快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以刘占子为代表的“桥一代”们,不仅参与了大桥建设,而且用双手养护了大桥的一尺一寸。大桥落成后,26岁的刘占子从大桥建设者变为一名桥梁工。大桥通车后的5年间,运输量就高达8000多万吨。养护好大桥,就是守护好京广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刘占子回忆,大桥建成后,国内没有大型桥梁的养护经验可以参照。为防止大桥钢梁出现大面积锈蚀,工人们用刮刀铲油漆、火碱除锈等“土办法”进行处理,养护维修桥梁则主要依靠“肩扛手抬”的传统作业方式和手段。重体力高强度的作业,使得养桥工作尤为辛苦。

 

20世纪80年代初,刘占子光荣退休。子女为他选好了一套宽敞明亮的住房,想让他安享晚年,可他嫌房子离大桥太远,坚决要求搬到大桥附近儿子家住,直到现在。

 

只要有时间,刘占子就会来到汉阳江滩观望大桥,凝视桥上身穿“黄马甲”的养桥人:他们或敲击钢轨、复紧螺栓,或来回巡查、清理异物,或下道避车、目送一趟又一趟列车飞驰而过……

 

“桥一代”讲奉献。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们始终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确保了大桥的安全畅通。

 

“桥二代”像铆钉:高度负责,精益求精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之际,武汉长江大桥上立起一面面国旗,亮丽的中国红洋溢着浓烈的喜庆氛围。

 

与往常一样,聂亚林和家人来到桥上散步。放眼望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江面上货轮川流不息,一列列火车从脚下呼啸而过,不禁让他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大桥总长1670米,共使用铆钉100多万颗、大型管柱224根,浇灌钢筋混凝土12.63万立方米……”虽然聂亚林已经退休,但这些数字依然张口即来。“都刻在这里啦!”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

 

作为第二代养桥人,聂亚林在大桥上干了30多年,对大桥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退休后,他常到桥上走走看看,每每听到市民和游客夸赞武汉长江大桥雄伟、壮观,心中总会涌上一种难以言喻的欢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1997年至2007年,铁路经历六次大提速,通过大桥的列车密度和行车速度不断增加,也对大桥的养护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刚上班那会儿,我们还是纯手工作业,现在实现了机械化,桥梁养护技术有了质的提升。”聂亚林说。武汉桥工段大桥车间制定了大桥养修检查、分析、评价、计划、作业、验收、考核7个关键环节,加速推进“智能养桥”建设。

 

“我们除了需要有精湛的检修技术外,关键要有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精神。”聂亚林说。

 

确保大桥设备质量常态达标,没有别的窍门,就是严格执行工艺标准,精益求精。这是聂亚林的养桥座右铭。为保证大桥质量始终优良,他严格按照设备设施巡查和养护周期,每月定期对大桥的明桥面、桥梁墩身、支座、支座螺栓等关键部位进行全面“体检”,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聂亚林第一时间提报计划,整治销号。

 

在日常作业过程中,聂亚林始终保持一种精益求精的“细劲儿”。钢轨的伸缩靠温度调节器来调整内部应力。为保证大桥上温度调节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每次整修设备后,他总是认真回检,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温度调节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桥二代”们像铆钉,扎根大桥,铆紧岗位,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精准、精细,以质取胜。

 

“桥三代”正青春:守正创新 追求卓越

 

100多年来,从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到武汉长江大桥落成、京广高铁开通,时速由35公里提升至300公里,武汉至广州的旅行时间也从当年的44小时压缩至最短不到4小时。

 

由最初的一座大桥的建成,到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节点城市,湖北武汉成为全国路网重要枢纽、新时代“祖国立交桥”。

 

“作为新时代的养桥人,我不仅要继承前辈吃苦耐劳、高度负责的养桥精神,还要开拓创新,科学养桥,让大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继续焕发青春。”黄志国是名副其实的第三代养桥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养护武汉长江大桥的桥梁工人。

 

从小伴随着大桥成长的黄志国,从部队复员后如愿成为一名养护大桥的桥梁工,现在是大桥工区班长。他继承父辈光荣传统,勤学苦练,业务水平不断提升,除锈、涂漆、打磨等桥梁工技术样样在行,尤其擅长“钢梁喷漆”,被誉为车间的“土专家”。日常工作中,他善于动脑筋,喜欢技术革新,先后研制桥梁作业工机具达7项,有效提高了桥梁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桥三代”张志高是武汉桥工段上下闻名的“发明家”。为了解决以往在大桥上采用人工小拖车搬运桥枕步行板、机具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张志高和团队研制出多功能运输小车,能在铁路轨面上、梁外步行板、安全网外小土路等各种场地使用,还可以正向、反向行驶,承载运输500公斤重物轻松自如,比传统人工搬运工作效率提高16倍。这只是张志高和团队众多发明之一。小到电动套丝,大到钢梁走行架整体转移,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自行研制了10余项新工艺。他们的创新发明,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大大延长了设备使用周期,使万里长江第一桥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桥三代”正青春,正如依旧年轻的大桥一样,焕发着无限的热情和活力。“人在桥上、桥在心中”的精神代代传承。65年来,武汉长江大桥实现了无一起责任行车事故的骄人成绩,养护维修水平长期位居全路前列,钢梁桥养护作业更是全路典范。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桥先后经历8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碰撞考验。从日常养修到工程大修,从“定期体检”到“健康监测”,在三代养桥人精养细修和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运用下,全桥无变位下沉,9孔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变形,百万铆钉无松动脱落,全桥无重大病害,大桥状态可视、可控。

 

奋楫扬帆新征程,勇毅前行创伟业。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65年前长江上腾起的第一道飞虹,铿锵豪迈地奏响了中国铁路桥梁的序曲;今日的“大桥精神”,必将成为激励铁路人奋进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磅薄力量。

 

(蜂耘新基建网  责任编辑:墨染)

2022-11-07 09:46

广告

金秋十月,武汉长江大桥迎来了65岁生日。65年栉风沐雨,从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桥到中国建桥养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武汉长江大桥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见证着一代代铁路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声明:凡来源标明“蜂耘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蜂耘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蜂耘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热门排行

1、

2、

3、

4、

5、

6、

7、

8、

专题推荐

人物访谈

  • 一文了解查理·芒格:为什么他是巴菲特最推崇的人

    来源:
    ①巴菲特写道,“如果没有查理的灵感、智慧和参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位”;
    ②芒格曾表示,“如果世上未曾有过查理·芒格这个人,巴菲特的业绩依然会像现在这么漂亮 ”
    ③两周前,芒格还公开在节目中维护93岁的老友巴菲特。

    24 2023-11-29
  • 面壁者,拉里·佩奇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这两年,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口无遮拦,这为他的公司引来了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然而,他的好友、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却因为看不到人同样被媒体炮轰多时。他已经在公共视野中消失太久了。

    131 2022-06-15
  • 百岁中科院院士文圣常逝世!被誉为我国海浪研究的“点灯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3月21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该校教授文圣常,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0日15时37分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101岁。

    161 2022-03-21

会议活动

微信公众号

广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