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蜂耘网 人物报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多年发射卫星,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他筹谋、忙碌的身影;
从1958年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开始,他将60多年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如今,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他仍然在呕心沥血、奋斗不息。
“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1951年,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的孙家栋应召入伍,获得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
就在他回国的前一年,毛泽东主席访问了苏联。
“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我当时28岁,能见到主席心情非常激动。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番话让我大受鼓舞。”孙家栋回忆。
留学7年后,孙家栋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当时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正在筹建导弹研制队伍,孙家栋被抽调进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时,中苏关系还很友好,苏联提供图纸、资料和专家帮助中国。谁知好景不长,中苏关系突然变冷,仅一个晚上,苏联专家就带着资料全部撤走了。
“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孙家栋说。
1967年,孙家栋迎来事业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钱学森亲自点将,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在没有资料、经验、专家的情况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当时,多颗外国卫星上天已成事实,时不我待,孙家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忘我的战斗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那一年,孙家栋41岁。“消息公布以后,我们坐车就往天安门广场跑,到那里时根本进不去,人山人海地都在庆祝。”
在孙家栋看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与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分不开。“当时制造卫星需要一个物件,我们找到一家工厂的老师傅,告诉他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国家重点任务,我们要的这个东西是什么条件、多大尺寸。他也不问真假,就说:‘行,你回去吧,一个月后再来。’一个月以后再去,人家果然给你做好了,而且也不要钱。”对于这件小事,孙家栋感念至今。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当时听了感觉非常贴心,这么多成绩确实就是我们下决心干成的。”孙家栋说。
中国航天“大总师”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多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
“每次发射,没有一个人敢说这次发射是绝对成功的。投资10亿元,初期干的时候1个型号干10年,干的人加起来又有10万之多——这么大一件事,如果最后按按钮的时候掉链子了,作为技术牵头人,哪里受得了?”孙家栋反问。
1974年,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升空20秒后爆炸了。“我跑出地下室,只看见沙漠里一片火海,整个脑子一片空白,痛哭起来。”之后的三天三夜,他与同事们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寻找火箭的残骸,把所有的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最终发现是控制系统内的一小段导线在火箭发射时受到剧烈震动断开了。“一个裂痕就牵扯到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正如恩师钱学森当初所做的那样,孙家栋承担了失败的责任,从此狠抓质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经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首任总设计师的重担。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险?万一失败了,辉煌的航天生涯蒙上阴影怎么办?
对此,孙家栋的回答很简单:“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3年后,当“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月任务的消息传来时,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内,大家欢呼、拥抱、振臂庆祝,而孙家栋却默默转过身,掏出手绢擦去了眼角的泪水。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国家能把‘嫦娥一号’送到月球上去,尽管是第一次,却这么精准,作为航天人,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我为国家有这么大的成就感到自豪!”孙家栋说。
2009年3月,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专门致信祝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如今,由孙家栋担任总师的一项项航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坐标: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世界气候研究提供数据,北斗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也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征程……但对于孙家栋来说,自己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系列最后一颗卫星——风云二号H星发射。作为工程总设计师,89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出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次坐镇发射场,他仍然像第一次那样,能够清晰地听见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搞了一辈子航天,它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现在,年满90岁的孙家栋还会经常到位于北京航天科技大厦的办公室坐一坐,看看最新的报告和资料。不过,他说自己轻易不发表意见,担心“影响年轻人的决策和想法”。
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当然,除了“热爱”,还有“创新”。“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生在中国这片热土,有幸从事航天事业,这种成就感一生都忘不了。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入,我们一定要紧跟党中央,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说到这儿,他习惯性地眯起眼睛,从容而淡定。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多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AI算力链突破推动通信行业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
来源:搜狐
随着2025年第二季度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AI)技术持续引领行业变革,尤其是在算力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及物联网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作为行业内的重要推动力量,AI算力链的深度优化不仅推动光通信板块实现业绩的持续高增长,更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2025-05-09
-
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多方合作引领未来新格局
来源:搜狐
在2025年,随着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AI)技术正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近期,棕榈股份、中建五局与浪潮智慧城市的战略合作签约,标志着多方携手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这一合作不仅展现了AI在城市治理、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中的广泛应用,也预示着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将深度融合先进的AI技术,实现高效、安全、绿色的城市运营。2025-05-09
- 2022-08-25
- 2022-10-13
- 2022-10-24
- 2023-09-01
- 2022-10-18
- 2022-09-30
- 2024-05-28
- 2023-03-29
-
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权威访谈·谋发展 启新篇)
来源:人民日报
2024年,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新的一年,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如何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委书记林武。넶54 2025-01-21 -
一文了解查理·芒格:为什么他是巴菲特最推崇的人
来源:
①巴菲特写道,“如果没有查理的灵感、智慧和参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位”;
②芒格曾表示,“如果世上未曾有过查理·芒格这个人,巴菲特的业绩依然会像现在这么漂亮 ”
③两周前,芒格还公开在节目中维护93岁的老友巴菲特。넶212 2023-11-29 -
面壁者,拉里·佩奇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这两年,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口无遮拦,这为他的公司引来了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然而,他的好友、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却因为看不到人同样被媒体炮轰多时。他已经在公共视野中消失太久了。넶340 2022-06-15
-
4月23日丨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即将启幕,行业大咖论剑技术突围与生态共建
来源:蜂耘网
以蜂耘网为代表的科技平台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将于4月23日举办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넶48 2025-04-03 -
-
3月26日丨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强势来袭!不容错过!
来源:蜂耘网
蜂耘网将在成都举办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汇聚行业顶尖专家、企业领袖、投资机构及政府代表,为行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学习与合作的平台。넶82 2025-02-21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9